内详
简介:本片(剧)是一部由台湾的纪录片作品,于2024年上映。对白语言为国语,当前更新至高清正片,豆瓣评分0.0(仅供参考)。
1949年來台的老兵們,身上帶著來自戰爭的記憶與創傷,在台成家立業的榮民們,憶起當年成為軍人、參加戰役、遷徙來台、落地生根的思鄉情節,也親身經歷過生離死別、離鄉背井、顛沛流離。在大時代環境變遷下,高雄左營祥和里劉德文里長逐漸與獨居榮民結緣,更步上一條護送已故老榮民返鄉的路程,一窺榮民們面對戰爭、療癒創傷的一生。 本片以兩條故事線交錯敘事,從老榮民們的現身說法,拼湊遷徙來台的生活故事,到高雄左營祥和里里長護送榮民骨灰返鄉,受託尋找失聯親友的動人緣分,揭示戰爭對個人和社會的深遠影響。本片由「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理事長謝小韞監製,「南努客音像工作室」主持人吳平海導演製作,張夢瑞編劇、鍾喬作詞,主題曲〈撕裂〉更由原住民歌手胡德夫演唱,貫穿全片,感人甚深。
内详
简介:本片(剧)是一部由台湾的纪录片作品,于2022年上映。对白语言为国语,当前更新至高清正片,豆瓣评分0.0(仅供参考)。
三年前,年迈的母亲打来电话,让“我”给她拍张照片当遗像。父亲沉迷彩票,家产散尽。最离奇的哥哥,他从小就认为自己可以通灵,是神明的媒介。面对死亡的时候,“我”是否准备好失去父母?带着隔阂与心结,导演回了一次家。而随着拍摄与生活,他发现自己与家庭的关系竟发生了变化。导演以自身家庭为素材,缓缓讲述这个让他二十多年间不愿踏入的家族故事。本片入围瑞士真实影展,获台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观众票选最佳影片,评审团全票通过获得百万首奖。“拍出家人、土地和神明间的渴望与拉扯,不煽情却无比动人。”
内详
简介:本片(剧)是一部由台湾的纪录片作品,于2021年上映。对白语言为国语,当前更新至高清正片,豆瓣评分0.0(仅供参考)。
高雄是日治時期的軍事重地,也是二二八事件中遭受嚴重軍事鎮壓的地區。本片尋訪經歷過二戰的台籍日本兵、二二八事件雄中自衛隊成員,及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遺族,他們走過被噤聲的年代,恐懼及創傷如影隨形,成為一生都無法卸下的歷史馱負,鏡頭緩緩隨著他們的日常身影流動,他們從日常中撿拾記憶,還原歷經歷史劫難的生命軌跡,從被迫參戰的無奈際遇,到失去親人又背負標籤、跌宕波折的成長處境,沒有悲憤控訴,只有娓娓傾吐,讓他們重新擁有屬於自己的個體傷痕記憶。 深植在他們身體裡的記憶,也留存在時間、空間的縫隙中,本片亦靜靜凝望散落高雄各地的軍事遺址,見證著工兵的血淚與青春;當倖存者逐漸凋零,就以訴說及凝視抵抗遺忘,記憶猶如在這塊土地上努力生長的野番茄,結出強韌的生命果實,展現堅毅不拔的姿態。
吳念真
简介:本片(剧)是一部由吳念真主演,梁皆得导演合力打造的纪录片作品,于2023年上映。对白语言为国语,当前更新至高清正片,豆瓣评分0.0(仅供参考)。
1992年歲末,一群黑面琵鷺在台南七股遭到不明人士惡意槍殺,引發全台民眾高度矚目。當時奉派採訪的攝影家王徵吉,自此也走上長達三十年的守護黑面琵鷺之路。在當年,全世界黑面琵鷺的總數只有不到300隻,這個瀕危物種獲得來自許多國家的關注。 不同領域的愛鳥人,以跨國合作的用心,為開拓黑面琵鷺的生存空間披荊斬棘。其中的奉獻者包括學者、繪本作家、賞鳥人、基層公務員、養殖業者,以及更多的無名英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房黑面琵鷺故事。而專情黑面琵鷺三十年的王徵吉,即使經歷喪妻、罹癌等生命逆境,也仍不改其志。如今,全球黑面琵鷺數量已經超越6000隻,但牠們並非就此高枕無憂,保育之路仍然持續繼續下去…。
内详
简介:本片(剧)是一部由台湾的纪录片作品,于2022年上映。对白语言为国语,当前更新至高清正片,豆瓣评分0.0(仅供参考)。
《稻浪上的夢想家》是一部60分鐘紀錄片。故事起點,從一粒米說起。台東池上米廠之子梁正賢,外人眼裡,不像糧商。20年前,他為推動有機米栽種,連續8年,每年虧損400萬;再為一張僅僅3乘以5公分大小的產地標章,每天一睜開眼,起身吵架,一身是膽地力抗龐大利益,爭取到全台第一張專屬米的身份證明。20 年下來,池上盛產好幾屆冠軍米農,池上米價攀上全台最高價,大幅翻轉農民生活。再後來,每年的秋收藝術節,讓地處台灣東南一隅的池上,登上國際期刊,吸引遊客慕名而來,從而變身不一樣農村。 池上的美,不只天堂路與金城武樹,而是這片遼闊無人為建設切割的數百公頃稻田裡,孕長出來的土地與人、人與人之間的深厚世代情。 紀錄團隊以兩年半時間,走進農民生活,紀錄不同世代農民種植有機米歷程,也紀錄下池上四季風貌。從插秧、成長、結穗到收割,無言而喻池上蛻變與發展,從種稻開始改變到藝術扎根,創造夢想新家園。
杨泽,杨隶亚
简介:本片(剧)是一部由杨泽,杨隶亚主演,杲中孚导演合力打造的纪录片作品,于2020年上映。对白语言为国语,当前更新至高清正片,豆瓣评分0.0(仅供参考)。
「新宝岛曼波」拍摄以抒情诗人著称的杨泽,邀请小说家骆以军、杨隶亚、黄崇凯共同参与编剧,表现诗人致力探索的70年代迄今的台湾文化论述。全片尝试创造纪录片全新的叙事方法,聚焦杨泽的百年情怀与文化史观,并企图让电影开展「南部是歌,北部是诗」的诗意视野。
内详
简介:本片(剧)是一部由台湾的纪录片作品,于2013年上映。对白语言为其它,当前更新至高清正片,豆瓣评分0.0(仅供参考)。
摄影记者出身的李惠仁,用了六年时间,自资上百万台币,拍出这部震惊台湾的影片。故事追寻当地禽流感疫情散播的起因,揭露出真相。它是“调查报导”的示范之作,也是台湾独立媒体的典范。
陈明章
简介:本片(剧)是一部由陈明章主演,林正盛导演合力打造的纪录片作品,于2023年上映。对白语言为国语,当前更新至高清正片,豆瓣评分0.0(仅供参考)。
陳明章,年輕時接觸西洋音樂,從披頭四到鮑伯狄倫,常常拿著一把吉他就自學自彈唱著,在那時臺灣戒嚴封閉的社會風氣中,沈浸在音樂裡的他感受到快樂與自由,因此立志成為音樂人。後來,遇見了陳達的月琴吟唱深受感動,決定回頭踏尋臺灣土地,認識這塊土地傳唱的歌謠樂音,於是環臺拜師學藝傳統戲曲音樂,融會貫通於創作上,寫出了許多屬於臺灣自己的音樂與故事⋯⋯。 邀請您一起進入陳明章的內心和生活,在他的創作歷程中從國際電影配樂一直到歌曲、舞台劇等等的音樂產出心路歷程,同時也在片中的一首首歌曲中感受到臺灣的從戒嚴到解嚴,從專制到民主的社會氛圍演進,一起流動搖曳結合在時代與社會的氛圍裡,連結著我們的對於臺灣這片土地的共同記憶。
内详
简介:本片(剧)是一部由台湾的纪录片作品,于2024年上映。对白语言为国语,当前更新至高清正片,豆瓣评分0.0(仅供参考)。
30 歲的阿仁,在科技大腦的右側偷偷挖隧道, 36歲的阿仁,在朦朧的亮光中,看到台灣的「土」,看到崑濱伯「坐禪」(做田)的辛苦,毅然決然放棄科技業美好的未來,憑著熱血嘗試將垃圾化做堆肥讓土復活。已近耳順的安和哥向自然取經,帶著家人以有機農法種土養地,農活既是生活形式,也是生命態度。天地運行,大道無形也無情,理想與現實的拉鋸間,兩位農民一老一少,一靜一動,交錯彼此生命的春夏秋冬。 時隔 20 年,號稱「比《無米樂》還難拍」的新作《種土》終於問世,顏蘭權再次長期蹲點,記錄對土地一片至誠的性情中人,找來陳明章配樂、楊大正獻唱,娓娓道出農民的辛酸血淚與人生哲學。極度寫實、極度真摯,喜形於色對比老僧入定,被攝者截然不同的性格與選擇,引領他們走上不同道路 ─ 種下土壤,究竟是希望,還是憨人的夢想?
内详
简介:本片(剧)是一部由台湾的纪录片作品,于2024年上映。对白语言为国语,当前更新至高清正片,豆瓣评分0.0(仅供参考)。
2017年,年轻旅人刘宸君、梁圣岳在尼泊尔健行,却因罕见风雪受困岩洞。当圣岳在第 47 天获救时,宸君已于 3 天前离世。这个曾轰动台湾的山难,对罗苡珊远不只是公共新闻。他原预计与两人会合,未料天人永隔。收到宸君遗书后,罗苡珊拿起相机走入山,面对宸君遗愿「活下来的人要说出这个故事」。但他透过观景窗直视的,却是另一座充斥歧路的内心之山。为了解决困惑,罗苡珊来到尼泊尔。渐渐地,他脚下道路与宸君当年旅途交叠,模糊了过去与现在、想象与现实,并通往同个目的地…… 本片主角刘宸君受困岩洞时,用尽末梢气力,以书写见证自己的存续。过世后,手稿由幸存的圣岳带回,并在宸君家人同意下,汇集成《我所告诉你关于那座山的一切》。本片与此书源于同一山难,替事件提供更多元的角度。 影片历时7年制作,为罗苡珊首部长片。她讲述年轻人初次面对挚友离世的伤痛经验,探寻山林、性别等主题。影片入围瑞士真实影展、韩国全州影展、意大利特伦托山岳影展,也获台北电影奖赞誉:“触及生死议题,处理方式却冷静克制。摄影和音效技术也不容忽视,大量雪地的写实环境音,透过大自然美景,回映对于死亡伤痛的释怀与感伤。”
伍佰
简介:本片(剧)是一部由伍佰主演,麦觉明导演合力打造的纪录片作品,于2023年上映。对白语言为国语,当前更新至高清正片,豆瓣评分0.0(仅供参考)。
★歷時17年拍攝 臺灣特有種山椒魚首次躍上大銀幕 ★搖滾天王伍佰首次擔任電影旁白 ★陳昇力挺20年老友麥覺明導演 再次量身打造電影主題曲 臺灣特有種的冰河精靈山椒魚 億萬年的演化是人類未來的命運 雲霧深鎖的臺灣山區,有一種舉步輕緩、相貌奇特的小動物,牠們出現在億萬年前的地球上,看過恐龍稱霸,甚至經歷了恐龍大滅絕、人類誕生。 臺灣面積不大,在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後,島上竟然有5種特有種的山椒魚,牠們生活在中、高海拔的山區,而多高山的臺灣,成為了全世界山椒魚分布的最南界,也是唯一分布在亞熱帶的小鯢屬族群,生態義意相當重大。 電影鏡頭走入臺灣山林,歷時17年用文字和影像記錄長年奔闖在山之巔、水之湄的臺灣山林真英雄~山椒魚研究人員,將他們長年山裡來、水裡去的寂寞身影,製作成為色彩豐富、生命摯熱的文字和影像,讓不同年代、卻同樣來去山林的記錄者,看見前人的戮力以赴。
内详
简介:本片(剧)是一部由台湾的纪录片作品,于2023年上映。对白语言为国语,当前更新至高清正片,豆瓣评分0.0(仅供参考)。
被稱作「護國神山」的中央山脈,以臺灣島的屋脊著稱,這條險阻的山徑有138座超過3000公尺海拔的高峰,南北全長超過300公里;古明政與周青二位越野跑者,年齡相差三十歲、橫跨不同世代,卻同樣擁有挑戰極限的赤子之心。他們歷經三年來的訓練、探勘,身影橫越一座座山嶺。然而,日復一日的疲累與負傷,積累著壓力,一度令人懷疑自我。山脈的挑戰和人生起伏一樣,如何克服曲折艱困,超越自我? 導演楊守義透過攝影機,紀錄下兩人史上8天16小時最快完成的中央山脈越野縱走。鏡頭不僅捕捉了臺灣屋脊的綿延山巒,串連起中央山脈的面貌,並審視每一座山的臉龐與它們的名字,更呈現人與山的緊密情誼。兩人的不同溫度、不同智慧,在高山上沿途和補給隊配搭、精確籌算腳程距離,從開始、懷疑甚至爭執,到最終達標,踏出的每一腳步,都是如同人生般的赤心巔峰。
内详
简介:本片(剧)是一部由台湾的纪录片作品,于2024年上映。对白语言为国语,当前更新至高清正片,豆瓣评分0.0(仅供参考)。
2021年緬甸軍事政變後,拍攝成為敏感動作,趙德胤的長期家鄉拍攝計畫被迫中斷。後續內戰爆發,正值疫情等國際大事發生,外界關注劇降,形同一場閉門殺戮。在內戰一觸即發之時,長年在外的導演,再次回到曾為申請來台護照而待了近半年的仰光小港,望著渡輪往返、乘客來去,此刻焦慮與無望更勝當年,他想起自己首部長片《歸來的人》,跟拍讓他想起兒時的叫賣女孩。家園未來難料,作為離開的人,眼前這片貌似平靜的土地,是他心知回不了的鄉,瀰漫著放不下的愁。 趙德胤紀錄片新作,少見地親自入鏡旁白傾訴心境,拍片對他已成老僧修行,無須長篇累牘、聲嘶力竭,信手捻來都成內心風景,虛實邊界亦悄然消融,飽含引人玩味的鄉愁餘韻。當歸與離無從自主,命定漂泊的人,視野隨舟浮沉遠近,唯有手中攝影機是岸。
内详
简介:本片(剧)是一部由台湾的纪录片作品,于2023年上映。对白语言为国语,当前更新至高清正片,豆瓣评分0.0(仅供参考)。
In this powerful documentary, Mama Yang, an 84-year-old woman living in New York, finds herself in correspondence with 45 high security prison inmates she views as her own children. Most are Chinese American immigrants, and see in Mama Yang a mother figure they never knew before they stepped through prison walls. For Mama Yang though, the story is about more than Christian charity. She had already lived a full life in Taiwan when her husband died at age sixty and her son lost their house in a financial blunder. She moved to the US to start anew and lives with a Taiwanese American granddaughter that remains distant. In a film marked by family separations, Mama Yang writes letters – whether to the incarcerated or to her own granddaughter – to heal lifetimes of wounds.
内详
简介:本片(剧)是一部由台湾的纪录片作品,于2024年上映。对白语言为国语,当前更新至高清正片,豆瓣评分0.0(仅供参考)。
1984年,劉若瑀當時離開臺灣到美國加州,向波蘭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學習表演,在一座牧場中她與其他來自各地的表演者日以繼夜地訓練。劉若瑀回到臺灣,於1988年創辦了「優劇場」,帶領一群人一同經歷「溯」計畫,藉由拜訪各地老師傅,向他們學習傳統技藝:太極、車鼓、高蹺、道士等,透過不斷地身體訓練,尋找著屬於東方人的表演方式。 1994年轉變為「優人神鼓」,透過靜坐、擊鼓與武術建立出優人的訓練與表演方法,從外在的形式,轉為内在的追求。1998年,優人神鼓以《聽海之心》在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一舉登上世界舞台。 如今優人神鼓走過三十年,下一步優人將會走向何方?